堅持依自然生態長出的植物方為道地,如川芎生於四川,甘草生於內蒙,魚腥草生於四川、貴川多雨潮濕處。另外,選擇具地理隔絕性、無汙染的農地進行藥材契作,進行土壤、水質等檢測,堅持環境無污染,並依照法規訂定的合格農殘值進行安心種植,自源頭控管藥材品質。
藥材的熟成度關乎品質良窳,因此採收季節與種植年份至關重要,如此指標成分含量才會足夠 (如:白朮2年、白芍4-5年),藉此把關藥材的最佳效用,並透過農民豐富的經驗,把控各種藥材最佳採收時程。
強調各產製階段之藥材藥性與安全,遵循藥廠標準規範與台灣安全法規,進行包含四大重金屬含量、農藥殘留、指標成分含量、雜質含量限制、食品安全等檢測,確保藥材品質與安全。
建立原料專屬的炮製手法,依據藥材特性與狀態進行加工,例如根莖類可順勢剁粒、切片而不壓扁,依自然溫度低溫烘焙干燥;有些葉類藥材為求涼性轉溫,則依製茶工藝順勢揉成茶並便於泡飲…等,建立標準作業程序,減少過度加工造成的成分損耗。
藥材採收後,除進行多道髒污、土石、雜質過濾外,更在過濾機組中多處置入強力磁鐵棒,排除鐵類雜質(如鐵絲、鐵粉、鐵釘),並開發使用金屬過濾設備,排除如鋁箔紙、含重金屬之石頭雜質…等,確保原料純淨無雜後,再依藥材特性進行加工、包裝。
依據不同藥材屬性,堅持專業冷藏保存,減少藥材質變機率,維持藥材新鮮度與安全性,確保藥材品質。
以 黃芩 加工為例,使用「原相工法」加工僅需1天,使用傳統工法加工需耗2-3天,加工程序如下:
p.s.傳統工法需時長,加上泡水緣故,黃芩的指標成分「黃芩苷」易被水解,而因化學變化的關係產生綠色現象。
藥材經過「傳統炮製」與「原相工法」 加工後,成份保留比例比較如下: